梅超风站在岸边凝神贯注,真没看出来陈玄风练出来什么花样。同为桃花岛弟子,梅超风对陈玄风的水性有着足够的信心。只要这山洪中没有异兽奇毒、没有飞石暗箭,就不必担心陈玄风的安全。只不过这洪水冲在潭中,实在看不清水下陈玄风的影子,更不知他在水下干了什么。所以直到陈玄风从潭外溪流中爬上东岸,她都没能理解这所谓的修炼有什么门道。只听见陈玄风说道:快,老婆你也跳下去练一路鞭法,如果被冲下去了就爬上岸,我再下去练!梅超风糊里糊涂地点了点头,不就是下水挥鞭么那就下去呗。便也不说二话,提起白蟒鞭跳下了水潭。由于手中兵器不同,所以梅超风的遭遇和陈玄风不太一样。梅超风的白蟒鞭长逾三丈,以至于她是身体先没入水中,白蟒鞭的鞭梢部分却是被她抖直了以后才落入水中的。如此一来,由于水中身体缺少配重,导致很难落地生根,甫一入水,就被湍流冲向潭外。梅超风也算反应机敏,第一时间使了一招千斤坠,沉腰坐马,勉强站住了桩姿。但是下一瞬鞭梢入水,捆扎了二十多条蛇骨的粗重鞭梢、在洪水的助推下就变成了攻击自身的兵器。梅超风吃了一惊,却不慌乱,左手拍出一记蓝砂掌,将鞭梢拍开两尺,同时右手全力输送九阴内力抵达鞭梢,驱使鞭梢逆水前行。这一过程看似有惊无险,实则险到了极致。若不是梅超风惯于水下睁眼,如何看得见鞭梢来袭要知道所谓的听风辨器是发生在空气里的状况,在洪水中可没有听风辨器一说,只要是闭着眼睛,就算她横练加身,这洪水裹挟的二十多条蛇骨也得撞出她一身内伤。凶险虽去,演练却难,虽然粗大鞭梢所承受的洪水冲力、较之铁门板承受的冲力为小,但是梅超风内力的输送距离却比陈玄风的输送距离更长。所以比较起来梅超风在水里练鞭的难度并不弱于练门板的陈玄风,在强大的洪流冲击下,只奋力驱使鞭梢前击两次,就生出了筋疲力竭之感。就在她想要跃出水面、换口气再试一次时,却被无情的湍流冲出潭外。于是夫妻交替,梅超风上岸,陈玄风下水,如此每人练了六次,两口子都瘫在岸上气喘吁吁之时,天上的雨水也渐渐小了。两口子在岸上躺了很久,眼看天快黑了,梅超风才缓过劲来,问道:老公,这样能练出什么效果头枕手臂的陈玄风却没回话,一双虎目死死盯着对岸山峰上一道健硕的黑影,他知道那就是站在剑冢的神雕。陈玄风很是庆幸。第一庆幸辛弃疾要他在襄阳练兵半年,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捉蛇吃胆,又赶上了汛期山洪。第二庆幸这头神雕既没有阻止他夫妇捉蛇吃胆,也没有干扰自己两口子山洪练功。要知道那神雕可是通人性的,这蛇谷中的菩斯曲蛇是它一日三餐的食物,谁敢说它会允许陌生人分一杯羹陈玄风看着神雕,却不知神雕也在看着他。陈玄风庆幸,却不知神雕也在奇怪,这山洪练功本是独孤求败三十岁时悟出的修炼方法,眼前这对男女年纪轻轻,竟然如此轻车熟路地来此锻炼,莫非与独孤求败有什么关系没错。这会儿神雕就是这样想的。捉蛇吃胆也还罢了,这洪水练功的举动,算是切切实实地获得了神雕的好感。只不过神雕自有其孤傲脾性,即便对陈梅夫妇产生了好感,倒也不至于主动跑过去献殷勤。它更不会把独孤求败埋在剑冢中的玄铁重剑送给陈玄风,即便它已经看出来陈玄风的修炼路子就是玄铁重剑一路。这一晚,回到军营的陈梅夫妇每人又吃了一枚蛇胆。翌日,山里又下起了雨,山洪再次爆发,比之昨日更见湍急,陈梅夫妇再次前来练功,却比昨日有所进步,这天他们两个分别下水九次和七次。梅超风觉得老公进步比她快些,这样说了出来分析差距,陈玄风才算交了实底:我蛇胆比你吃的多呀。如此又阴雨连绵过了二十多天,洪水有大有小,陈玄风终于能够在洪水中任意挥洒门板,梅超风也逐步增加鞭梢上的蛇骨,并能做到在洪水中驱策自如。再吃蛇胆时,进境却已甚微了。与之同步的,夫妻两人的易筋锻骨篇也已练至小成,要想再进一步,只能练全九阴真经上卷心法。而上卷心法除了部分梵文无法辩识之外,诸多道家术语也有待于学习印证,这些都是不能一蹴而就的。陈玄风的理念是,要练咱就练最正宗的,可别练歪了练废了想改都改不回来。陈玄风很清楚,独孤求败这路重剑神功练到这里只能告一段落了,要想继续精进,需要到大海去练。九阴内功也是一样,想要练至大成,至少需要到全真派学会全真心法,感悟印证以后,才能再创新高。所以眼下自己夫妇留在襄阳的意义,就只剩下训练飞虎军了,对于这四百飞虎军来说,无论怎样加练精炼都不为过,毕竟平时多训练,战时少流血。索性就按照辛弃疾的要求,练满半年再说,好在自己夫妇武功到了这个地步,就是师父黄药师来了也不怕了。就问天下间谁能打过两个杨过联手或许只有杭州的太监美伯乐!如果不是考虑到梅超风对师父的敬畏,陈玄风甚至有些期待黄药师再次到来,到时候跟他过一过招,看看自己比不比得上几十年后力压金轮法王的独臂杨过!就在这种跃跃欲试的期待中,这天忽然有游动哨来报,说铁掌帮帮主、大名鼎鼎的铁掌水上漂裘千仞率众来袭,千余名铁掌帮众已经到了万山南面二十里处。陈玄风一听就笑了,这正想睡觉呢,裘老二就来送枕头,自己若是跟师父打还不好意思下死手,可要是跟裘老二打,那还有什么顾忌当即传令集合全体将士,做起了战前动员。